成考热线:
15755063059

首页 > 复习资料 >

2021年福建成考专升本医学综合知识点总结

来源:福建成考网     2021-09-24 15:23:25未知复习资料 >

  【导读】福建成考网小编为大家带来2021年福建成考专升本医学综合知识点总结

  一、骨学

  重点及考点:

  ☆骨的分部、形态、构造和功能

  ☆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胸骨角的概念和意义

  ☆颅骨的组成和功能,翼点

  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椎骨的形态:

  (1)颈椎(7 块)

  (2) 胸椎(12 块):椎体和横突有肋凹,棘突叠瓦状

  (3) 腰椎(5 块):椎体肥大,棘突板状,矢状位水平向后

  (4) 骶骨形态:5 个骶椎融合,三角形,4 对骶前孔,4 对骶后孔,岬为产科测量骨盆入口标志;骶髂关节,骶正中嵴,骶角是骶管麻醉体表标志

  (5) 尾骨 :4-5 尾椎愈合形成

  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胸骨分三部分: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柄上缘中部的凹陷部分, 胸廓上口由胸骨炳上缘、第一肋以及第一胸椎体形成,即颈静脉切迹;构成胸廓上口,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胸骨角,第 2 肋切迹,是临床计数肋骨的标志 ;

  颅骨位于脊柱上方,由 23 块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

  8 块颅骨和 15 块面颅组成重点:翼点

  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 3.8 cm 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

  少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二、关节学 重点及考点:

  ☆关节的基本结构及辅助装置

  ☆脊柱整体的形态、生理弯曲及其运动;椎间盘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胸廓构成和运动

  ☆肩关节、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

  ☆骨盆的构成、形态及其分部

  ☆髋关节、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1) 肩关节

  组成:肱骨头和肩胛关节盂

  结构特点:关节头大,有盂唇,关节囊薄而松弛,尤前下方。喙肱韧带加强,肱

  二头肌长腱穿过,止于关节盂上方

  性质:典型多轴球窝关节

  运动:三轴运动,冠状轴,屈伸;矢状轴,收展;垂直轴旋内旋外,环转运动

  (2) 肘关节

  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肱骨小头和桡骨小头凹)、桡尺近侧关节

  结构特点:一个关节囊包括三个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韧带(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和桡骨环形韧带)加强,关节脱位常向后方

  运动:肱尺关节为主,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和远侧关节联合运动,肱桡关节可配合旋转运动

  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体表可摸及,肘关节伸直,三点一线,屈 90 度,

  等腰三角形

  三、肌学

  重点及考点:

  ☆斜方肌、背阔肌

  ☆膈的 3 个裂孔的名称及其穿行结构

  ☆腹肌

  ☆胸锁乳突肌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下肢肌(臀大肌)

  膈的 3 个裂孔的名称和穿行结构 胸腹之间,穹窿状,周围肌腹,中间腱膜,称中心腱,有三个孔

  主动脉裂孔:12 胸椎,主动脉和胸导管食管裂孔:10 胸椎,食管和迷走神经腔静脉孔:8 胸椎,,下腔静脉

  作用:呼吸肌,助吸气呼气,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大腹压,利于排便、分娩和呕吐等。

  上肢肌 1.三角肌

  瘫痪:肩外展受限,萎缩成方肩,腋神经支配

  2. 肱二头肌 前臂前群最浅层,短头长头合成一个肌腹,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可做屈肘关节运动,旋后,屈肩运动,肌皮神经支配

  3. 肱三头肌 长头,内外头,三头合成一腱,止于尺骨鹰嘴,伸肘关节和伸肩关节运动,桡神经支配

  下肢肌

  1. 臀大肌 髋关节后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伸直躯干,维持平衡,臀下神经支

  配

  2. 股四头肌 4 个头合并肌腱越过髌骨成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伸膝关节、屈髋关节,股神经支配

  3. 股二头肌 长头短头以长腱止于腓骨小偷,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小腿外旋, 坐骨神经支配

  4. 小腿三头肌 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形成,三头肌腱粗大称跟腱,止于跟骨结节,胫神经支配,足跖屈,腓肠肌屈膝关节,站立时可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

  四、消化系统

  重点及考点:

  ☆腭扁桃体、頦舌肌

  ☆三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腺导管的开口部位

  ☆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点

  ☆食管的形态、分部、食管的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直肠、肛管)

  ☆消化腺(输胆管道)

  ☆腹膜(大网膜、陷凹) 食管的狭窄部及其临床意义

  三处生理性狭窄,一为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 15cm,二在食管于左主支气管交叉

  处,距中切牙 25cm,三在食管穿膈处,距中切牙 40cm 狭窄处是食物异物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

  形态 肌性球囊形,前后壁,入出口和上下缘。入口与食管相连-贲门,出口与十二指肠相续-幽门,胃小弯,角切迹,胃大弯

  分为 4 个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窦和胃小弯是胃溃疡和胃癌的好发部位

  位置:中度充盈,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小肠

  消化吸收主要场所,上自幽门,下续盲肠,自上而下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

  (1) 分部及特点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2) 盲肠 回盲瓣,控制速度,防止逆流。

  (3) 阑尾 连于盲肠后内侧壁,被腹膜包裹,于盲肠连接是三条结肠带汇集点, 手术追踪寻找可靠方法。位于右髂窝,

  根部的体表投影: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中 1/3 交界处,麦氏点,急性有明显压痛。

  (4) 结肠的分部 M 形,升、横、降、乙状结肠

  (5) 直肠的形态和构造

  直肠的 2 个弯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冠状有 3 个侧曲 直肠镜检(直肠横襞)

  (6) 肛管的形态和构造

  肛柱、肛瓣、齿状线,肛梳/痔环

  白线/Hilton 线:内外括约肌分界处。肛门内、外括约肌(控制排便)和肛提肌

  肛门括约肌浅部和深部对控制排便极为重要胆囊和输胆管道

  (1) 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炎症时有压痛。

  (2) 输胆管道的组成和开口

  胆小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

  头

  肝胰壶腹括约肌,空腹时收缩,储存和浓缩胆汁,进食后舒张,胆汁进入十二指

  肠

  腹膜形成结构

  (1) 小网膜 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2) 大网膜、 横结肠、空回肠

  四层腹膜,丰富脂肪组织和巨噬细胞,保护,炎症限制

  (3) 系膜

  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

  (4) 陷凹

  直立,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直肠子宫陷凹为腹膜腔最低处。临床上用于穿刺诊断和治疗。

  五、呼吸系统

  重点及考点:

  ☆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的部位

  ☆喉的构成、喉腔的分部

  ☆左、右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肺的形态、构造和分叶

  ☆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胸膜隐窝及其临床意义

  鼻旁窦 是含气空腔,共 4 对,蝶窦、筛窦(分前、中、后三群)、额窦和上颌窦。

  各窦位于同名的颅骨内,温暖和湿润空气,对发音发生共鸣。鼻旁窦均开口于鼻腔,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上颌窦、额窦和筛窦前、中群均开口于中鼻道。

  鼻旁窦内黏膜与鼻黏膜相延续,故鼻腔炎症时常引发鼻旁窦炎。上颌窦因开口位置较高,分泌物不易排除,窦腔积液时,体位引流很重要。

  喉腔 由喉壁(喉软骨、韧带、纤维膜、喉肌)内衬黏膜而成,在外侧壁上有上、

  下两对黏膜褶皱突入喉腔,上方一对称前庭襞,左、右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下方一对为声襞,左右声襞之间称声门裂。此处是喉腔中最狭窄的部位。

  喉腔借前庭裂与声门裂分成三部分: 前庭裂以上部分称喉前庭;

  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称喉中间腔,该腔两侧延伸的隐窝称喉室 ,

  声门裂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称声门下腔,此部黏膜下层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发生喉水肿,尤其婴幼儿更易发生急性喉水肿而致喉梗塞,从而产生呼吸困难。

  肺

  1. 位置和形态

  肺左、右各一,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

  形态 两肺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肺呈圆锥形,分一尖、一底、三面(肋面、内侧面、膈面)、三缘(前、后和下缘)。

  肺尖(肺上端钝圆)--突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上方 2-3 厘米。肺底--与膈相邻,故称膈面,向上凹陷。

  肋面--与胸廓外侧壁和前、后壁相邻。

  内侧面--邻纵膈,又称纵隔面,中间有一凹陷,叫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肺的部位,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膜包绕,总称为肺根。

  三缘--后缘圆钝,前缘锐利(左肺前缘有心切迹,下方有一突起称左肺小舌), 下缘锐利。

  2. 肺的分叶 两肺共五叶,左肺借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水平裂、斜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3. 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两肺下缘均沿第 6 肋软骨下缘斜向外下方,在锁骨中线处与第 6 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

  8 肋相交,在肩胛线与第 10 肋相交,进后正中线处,达第 10 胸椎棘突的高度。肺下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标志线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下线

  后正中线

  肺下界第 6 肋第 8 肋第 10 肋第 10 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 8 肋

  第 10 肋

  第 11 肋

  第 12 胸椎棘突

  六、泌尿系统重点和考点:

  ☆肾形态、 位置和构造,肾的被膜及肾的固定装置

  ☆输尿管的分部、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膀胱,膀胱三角

  输尿管的狭窄部位及临床意义三处:

  第一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起始处); 第二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跨越髂血管处; 第三,位于输尿管斜穿膀胱壁处。

  肾盂结石易于在这些狭窄处滞留。膀胱

  膀胱三角的位置极其临床意义

  膀胱内被覆黏膜,当膀胱空虚时,黏膜聚集成皱褶,充盈时皱褶消失。在膀胱底内面,两侧输尿管入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 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光滑,称为膀胱三角。此处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五)女性尿道

  短、直、宽,长 3-5cm。尿道内口约平耻骨联合,行向前下方,穿过尿生殖膈,

  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外口位于阴道口的前上方。七、男性生殖系统

  重点及考点:

  ☆睾丸的形态、位置及其功能

  ☆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精索的构成

  ☆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及其临床意义八、女性生殖系统

  重点及考点:

  ☆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其功能

  ☆输卵管的分部及其意义

  ☆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

  ☆阴道穹及其临床意义

  ☆会阴:坐骨直肠窝九、脉管系统

  重点及考点:

  ☆心的瓣膜;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及其分布,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的名称,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的名称,上肢动脉主干,掌深弓和掌浅弓,腹主动脉分支名称;子宫动脉的形成,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

  ☆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的分布

  ☆上腔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临床意

  义

  ☆下肢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及其特点,

  ☆胸导管和右淋巴管的行径及配布特点1 心腔的瓣膜

  (1) 右心房的瓣膜 前部为固有心房,

  其前上部向左呈椎体形突触的部分称右心耳。后部为腔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口开口于腔静脉窦的上、下部

  (2) 右心室的瓣膜 三尖瓣 防止血液逆流至右心房。

  右心室流出道的出口时肺动脉口,通向肺动脉干。肺动脉瓣防止血液反流入右心室。

  (3) 左心室的瓣膜 二尖瓣 主动脉瓣。

  2 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由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

  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

  动脉 是运送血液离心的血管。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各级分支运送动脉血;而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

  干及其分支运送静脉血。

  主动脉的分部和主动脉弓的分支

  (1) 分部

  ①升主动脉 起自左心室的主动脉口,沿上腔静脉左侧向右前上方斜行,至右侧第 2 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分支有左、右冠状动脉

  ②主动脉弓 续接升主动脉,弓形弯向左后方,至第 4 胸椎下缘处移行为降主动

  脉

  ③降主动脉 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④胸主动脉 位于胸腔的后纵膈内,在第 4 胸椎下缘续接主动脉弓,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 12 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其分支主要分布于胸部。

  ⑤腹主动脉 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 4 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其分支主要分布于腹部

  ⑥髂总动脉 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分支分布于盆腔,髂外动脉分支分布于下肢。

  (2) 主动脉弓的分支 自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3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主要分支

  (1) 锁骨下动脉 其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沿胸膜顶内侧上行至颈根部,弓形向外穿斜角肌间隙,至第 1 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

  ①椎动脉 向上穿过第 6 颈椎的横突孔,再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分支分布于脑和脊髓

  ②甲状腺下动脉 行向上内,分布于甲状腺

  ③胸廓内动脉 向下入胸腔,沿第 1-6 肋软骨后面下行, 分支分布于胸前臂、心包、膈和乳房等。

  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腋动脉是上肢的动脉主干

  (2) 腋动脉 是锁骨下动脉的延续,经腋窝深部下行,至背阔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其分支分布于肩部和胸部

  (3) 肱动脉 其连续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深部分为桡动脉和

  尺动脉。肱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臂部和肘关节。在肘关节稍上方,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可触到肱动脉的搏动,测量血压时,即在此听诊

  (4) 桡动脉 先经肱桡肌于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

  间下行,至桡腕关节处,发出掌浅支入手掌,主干绕过桡骨茎突下方至手背,穿第 1 掌骨间隙入手掌深部,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桡腕关节上方,桡侧腕屈肌的桡侧,桡动脉的位置表浅,是临床上重要的触摸脉搏的位置。

  (5) 尺动脉 其自肱动脉发出后,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至腕掌侧面发出掌深支,其末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形成掌浅弓。

  4 胸主动脉的脏支和壁支的概念

  胸主动脉是胸部的动脉主干,位于脊柱胸部的左前方,其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种。壁支:有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分布于背部、胸壁和腹壁上部。脏支:均较细小, 主要分布于食管、气管、支气管、心包等胸腔脏器。

  5 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腹腔干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和分布

  (1) 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 壁支和脏支,脏支远较壁支粗大

  ①壁支 主要四对腰动脉、膈下动脉和骶正中动脉等。分布于腹后壁、膈下面、脊髓和盆腔后壁等处带,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②脏支 主要分布于腹腔内器官,有成对的和不成对的脏支两种。成对的右肾动脉、肾上腺中动脉和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不成对的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

  (2) 腹腔干的分支和分布 是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为短而粗的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并即可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①胃左动脉 行向左上方,至胃的贲门处,沿胃小弯向右行,沿途分支分布于食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②肝总动脉 向右行至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分为肝固有动

  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子宫动脉的行径及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沿盆侧壁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的底部两侧腹膜之间,在距子宫颈外侧 2cm 处越过输尿管的前下方至子宫颈。子宫动脉分支分布于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并于卵巢动脉吻合。

  上腔静脉的组成和属支 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在穿心包之前,有奇静脉注入

  上肢的浅静脉 分深静脉和浅静脉。上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汇合成腋静脉,上肢浅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其属支

  下肢的浅静脉 分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于同名动脉伴行,最终汇合成股静脉, 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延续为髂外静脉。下肢浅静脉包括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淋巴管道 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①毛细淋巴管 为淋巴管道的起始部,以稍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并彼此吻合成网。此管比毛细血管具有更大的通透性。一些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的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脂滴、细菌、癌细胞等,可进入此

  ②淋巴管 由上者逐渐汇合而成,其结构与静脉相似,有丰富的瓣膜。多于血管伴行,但数量较多。此在向心行程中,一般都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

  ③淋巴干 全身各部的淋巴管在经过相应的淋巴结后,汇合成较大的淋巴干,全身共有 9 条

  左右颈干 头颈部的淋巴管汇合而成左右锁骨下干 上肢及部分胸壁

  左右支气管纵膈干 胸腔器官和部分胸、腹壁

  左右腰干 下肢、盆部和腹腔内成对器官及部分腹壁肠干 一条,腹腔内部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④淋巴导管 9 条淋巴干汇合成 2 条淋巴导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

  胸导管的起始及收受范围 其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 12 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上行,至第 5 胸椎高度逐渐移向

  左侧,经胸廓上口至左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乳糜池位于第 1 腰椎前方,成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胸导管在注入左静脉角处接受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

  气管纵膈干。因此,其收集下半身和左侧半身,即全身 3/4 区域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受范围

  为一短干,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膈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其收集右侧上半身,即身体右上 1/4 区域的淋巴。

  生理学

  - 、概述

  重点及考点:

  ☆稳态

  ☆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1 单纯扩散(被动转运)

  定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压差高-rarr;低

  哪些物质? O2,CO2

  2 易化扩散(被动转运)

  定义:非脂溶性,特殊蛋白帮助,电-化学梯度浓度高-rarr;低

  种类:葡萄糖、氨基酸及各种离子载体介导

  哪些物质?葡萄糖、氨基酸通道介导

  哪些物质?钠离子、钾离子(2014)、钙离子、氯离子3 主动转运

  定义:耗能,逆电-化学梯度浓度低-rarr;高

  最重要的:钠离子,钾离子的主动转运4 胞吞和胞吐作用

  哪些物质?大分子或固态、液态的团块; 细胞发生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

  经历一系列有次序的变化后恢复正常,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分为 4 个时期(2014) (1)绝对不应期 兴奋性为零,钠离子通道失活

  (2) 相对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后,阈上强度的再次刺激可引起动作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失活钠离子通道开始恢复

  (3) 超常期 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性高于正常,钠离子通道基本复活,膜电位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

  (4) 低常期 阈上刺激方可,兴奋性低,钠离子通道完全恢复,膜电位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

  定义: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为负,如规定膜外电位为 0, 膜内电位 -10mV~ -100mV);分类:

  极化:膜两侧内负外正超极化:膜内负值增大

  去极化/除极化:膜内负值减小

  反极化:膜电位由零变为正值,膜电位与静息电位极性相反复极化:刺激后,先去极化,再恢复为安静时膜内负值

  3.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1) 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匀分布

  膜内高钾,膜外高钠。膜外负离子以氯离子为主,膜内以大分子(如蛋白质阴离子)为主。

  2) 静息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钠离子通透性小,对其他无通透性。

  细胞内钾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外电位变正,膜内因蛋白质阴离子负电荷增多, 电位变负。膜内、外电位差阻止钾进一步外流。当促进钾外流的浓度差扩散力和阻止钾外流的电场排斥力的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钾外流形成的一种接近钾电-化学平衡电位的电位

  3) 钠钾泵维持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不对称分布动作电位

  三、血液

  重点及考点:

  ☆体液

  ☆神经和体液调节使血量恢复

  ☆血液的功能

  ☆血浆胶体和晶体渗透压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和抗凝

  ☆ABO 血型与输血原则

  体液和血量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定义:人体内所含的大量液体总称为----

  比例: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机体总重量的 60%

  分类:按存在部位,分为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

  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少量的脑脊液、淋巴液等,是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血液的基本功能

  ①运输功能 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浆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以及各种调节物质、抗原和抗体等,某些血浆蛋白可与脂溶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物质,以便于运输

  ②缓冲功能 血浆中有很多缓冲对(碳酸氢钠/碳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 (2014),可缓冲血浆中酸碱度的变化。血浆正常 pH 是 7.35-7.45.第一对缓冲对最重要,浓度比值保持 20/1,血浆pH 稳定于 7.4 左右。可通过肾调节血浆中碳酸氢钠的浓度,通过呼吸调节血浆中碳酸的浓度,使比值保持此范围,血浆 pH 保持正常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是血浆中溶质颗粒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的总和。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为 300mmol/L。

  (1) 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胶体溶质颗粒(主要是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即产生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血浆蛋白颗粒大、数量少,渗透压为 1.5 mmol/L, 但胶体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故具有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的生理意义

  (2) 晶体渗透压 晶体溶质颗粒(无机盐)形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数量多, 是主要力量。晶体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但难于透过细胞膜,因此该渗透压具有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细胞正常大小、形态及功能的生理意义。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将红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 1-2h 后,血凝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1) 内源性凝血 完全依靠,因子X 激活,由因子XII 始动

  (2) 外源性凝血 不完全依靠,因子X 激活,由因子III 始动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和抗凝

  (1)基本反应过程 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瀑布样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12

  个因子参与,3 个基本阶段

  凝血过程 纤维蛋白原-rarr;纤维蛋白,三步骤第一步 X Xa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darr;

  第二步 凝血酶原-rarr;凝血酶

  darr;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rarr;纤维蛋白

  抗凝系统 分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指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达到抗凝的目的。

  体液抗凝系统指血浆中存在很强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III 和肝素。

  四、血液循环重点及考点:

  ☆心室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产生的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电图

  ☆心动周期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影响心排出量调节

  ☆动脉血压的形成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冠脉循环的特点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每搏排出量 每搏排出量uarr;,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的血量uarr;,管壁受到

  的侧压力uarr;,动脉血压uarr;,主要表现为收缩压uarr;,舒张压升高不多,因此脉压uarr;

  ②心率:uarr;,心舒张期缩短,舒张压uarr;,收缩压uarr;不显著,表现为舒张压uarr;,收缩压uarr;不明显,故脉压darr;

  ③外周阻力:是指血液流向外周血管时遇到的阻力。主要由小动脉和微动脉产生的,该阻力uarr;,表现为舒张压uarr;,收缩压uarr;不明显,故脉压darr;

  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血压变化的作用,使收缩压不会uarr;过高,舒张压

  darr;过低。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低,可出现收缩压uarr;,舒张压darr;,脉压uarr;,如果同时有小血管硬化,外周阻力uarr;,则收缩压和舒张压都uarr;。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两者相适应,使血管有一定充盈,血压也维持正常水平。循环血量darr;(大失血)而血管容量不变,可引起血压darr;;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量uarr;,也可引起血压darr;。

  中心静脉压(2014)、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定义: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血压

  正常成人为 0.4-1.2kPa(4-12cmmH2O)

  意义: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个指标,可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射血能力darr;,中心静脉压uarr;)和静脉回流的速度(静脉回流障碍或血量darr;,中心静脉压darr;)

  应用:临床上输液治疗休克,须观察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脉压darr;,提示输液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uarr;,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

  流的阻力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反映血管充盈程度的指标

  血量uarr;/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uarr;,静脉回心血量uarr; 充盈uarr;,静脉回心血量uarr;

  ②心脏收缩力 uarr;,收缩时心室完全排空,舒张期心室内压低,对心房和大静脉抽吸力量大,静脉回心血量uarr;

  右心衰,射血力darr;,血液淤积,回心血darr;,患者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水肿等

  ③体位改变 卧位变立位,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uarr;静脉扩张,容量uarr;,回心血darr;

  高温下明显/长期卧床的患者,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出现晕厥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肌肉收缩,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瓣膜阻止血液倒流。 肌肉泵/在立位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潴留/跑步时

  ⑤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内压darr;,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呼气时回心血量相应darr;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与水肿的关系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组织液动态平衡,血量和组织液量维持相对稳定

  ①毛细血管血压 uarr;,组织液生成uarr;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darr;,组织液生成uarr;。由于肝病、肾病及饥饿等造成血浆蛋白

  质darr;时,血浆胶体渗透压darr;,组织液生成uarr;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uarr;,部分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uarr;,组织液生成

  uarr;,回流darr;

  ④淋巴液回流:回流受阻,组织液潴留引起水肿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满足对血流量的需要,协调血流量分配

  1. 神经调节

  (1)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①心迷走神经: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 M 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排血量减少。

  ②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beta;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排血量增多。

  (2) 血管的神经支配

  ①交感缩血管神经 单一支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的alpha;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产生缩血管效应

  ②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动物如猫、狗,递质为乙酰胆碱,阿托品可阻断效应。此纤维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在动物处于情绪激动状态和发生防御反应时发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人类中可能也有。

  ③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少数器官如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等血管平滑肌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外,还接受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此纤维只对器官组织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对循环系统总的外周阻力的影响很小。

  减压反射过程:动脉血压uarr;,压力感受器兴奋,窦神经(后并入舌咽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后并入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uarr;,心迷走中枢兴奋,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抑制,心率darr;,血管平滑肌舒张,心排血量darr;,外周阻力darr;,故动脉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升压反射:当动脉血压darr;,减压反射作用darr;,压力感受器刺激darr;,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频率darr;,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心率

  uarr;,心缩力uarr;,外周血管收缩,心排血量uarr;,外周阻力uarr;,故动脉血压回升至正常或

  接近正常。

  该反射是负反馈调节,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防止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

  2. 体液性调节

  (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自肾上腺髓质,对心血管作用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共同点:可与alpha;类和beta;类受体结合。在心脏,与心肌上的beta;1 类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心排出量增加。在血管,

  与alpha;(血管收缩)、beta;2(血管舒张)类受体结合。

  不同点:去甲肾上腺素与alpha;受体结合力强,肾上腺素可与两种受体结合,与beta;受体结合更强,与alpha;受体结合弱。

  肾上腺素:心率uarr;,心肌收缩力uarr;,心排出量uarr;,动脉血压uarr;。对外周血管作用随不同受体而不同。皮肤、肾、胃肠道等上,alpha;受体优势,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骨骼肌和肝血管中,beta;受体优势,小剂量引起血管舒张,大剂量兴奋alpha;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主要引起心脏活动加强(临床上用作强心剂),使外周血液重新分配,对外周阻力影响不大。

  去甲肾上腺素:使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临床上用作升压剂)。对心脏的作用,在完整机体内,由于减压反射的掩盖而不明显。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当肾缺血或流经远曲小管的钠减少时,可产生一种酸性蛋白酶,称为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原rarr;血管紧张素Irarr;血管紧张素IIrarr;血管紧张素III

  后两者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等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保钠、保水,直接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吸收;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是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加强,并引起渴感。

  最重要的血管紧张素 II 的生理作用:很强的缩血管作用,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小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心排出量增多,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3)组织代谢产物的局部调节作用

  如腺苷、二氧化碳、氢离子、乳酸和钾离子等在组织中浓度增大时,能引起局部血管舒张。

  五、呼吸

  重点及考点:

  ☆肺通气的动力、胸内压

  ☆肺的弹性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

  ☆肺换气的因素

  ☆O2 的运输、氧离曲线、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CO2 的运输方式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异同点

  位置感受细胞感受刺激作用

  中枢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

  表部位神经细

  胞[H+]uarr;(pHdarr;)

  p(CO2)uarr;调节[H+],中枢

  有稳定 pH 环境

  外周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Ⅰ型细胞

  pHdarr;、p(CO2)

  uarr;、p(O2)darr;在机体低O2 时, 维持对呼吸的

  驱动

  六、消化和吸收重点及考点:

  ☆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胃肠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运动的形式及胃排空

  ☆胰液、胆汁

  ☆大肠内消化

  ☆吸收的主要部位

  ☆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

  主要的消化管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激素名称分泌部位及细胞引起释放的因素生理作用

  胃泌素

  胃幽门部

  小肠上部“G”细胞

  迷走神经

  蛋白质分解产物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运 动,促进胰液(以酶为主)分泌和肝细胞分泌

  胆汁

  促胰液素

  小肠上部“S”细胞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钠促进胰液(以H2O、NaHCO3 为主)、胆汁分泌,加强CCK 作用,抑

  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

  胆囊收缩素

  (CCK)

  小肠上部“I”细胞蛋白质分解产物、脂

  肪酸、盐酸引起胆囊收缩,促进胰

  液(以酶为主)分泌

  抑胃肽(GIP)

  小肠上部“K”细胞

  脂肪、氨基酸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

  肠运动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酸性 pH 0.9-1.5,正常人每日分泌的量为 1.5-2.5L。

  成分:水、盐酸(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黏液(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HCO3-(非泌酸细胞分泌)和内因子(壁细胞分泌)

  作用:

  (1) 盐酸,有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两种,总浓度为总酸。正常人空腹胃液总酸度为 10-50 临床单位,其中游离酸为 0-30 临床单位,它决定胃酸的酸性反应。

  盐酸又称胃酸的作用是: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酸性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抑制和杀菌,保持胃和小肠的相对无菌状态

  ④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有助于小肠对对钙、铁的吸收,铁与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但盐酸过多会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

  (2) 胃蛋白酶原

  在盐酸作用下变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眎、胨及少量多肽。该酶作用的最适 pH 为 2,故胃酸缺乏的患者,蛋白质的小孩将受到影响。进入小肠后, 酶活性丧失。

  (3) 粘液 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及胃腺均可分泌粘液,其覆盖在黏膜表面形成一个凝胶层,具有润滑作用,防止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损伤。此外,黏膜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黏液- HCO3-屏障”,防止了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胃粘膜, 起保护作用

  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 H+侵入黏膜细胞及防止Na+从细胞内向胃腔弥散,称为“胃黏膜屏障”

  (4) 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在回肠部帮助维生素 B12 吸收,内因子与造血功能有关,缺乏将发生恶性贫血。

  抑制胃液分泌的调节因素 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还包括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

  胃运动的形式及胃排空①紧张性收缩②胃的容受性舒张③蠕动

  小肠内消化

  1.胰液性质、主要成分和作用,分泌调节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的部位,小肠内的消化液包括胰液、胆汁和小肠液, 均为碱性液体。胰液是消化能力最强的一种消化液。

  (1)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1) 性质:胰液为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中和进入小肠内的胃酸)、pH 7.8-8.4, 等渗,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为 1-2L。

  2) 主要成分:有水,NaHCO3、多种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后两者以酶原形式),这些消化酶均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可分解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NaHCO3 可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内的酸性食糜,对小肠黏膜起保护作用并维持中性偏碱的 pH 环境,以适应小肠内酶对pH 的需要。

  3) 作用:含有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酶,因此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提供碱性环境

  水和碳酸氢盐:由胰腺的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胃粘膜,同时,为胰酶提供适宜的 pH 环境

  消化酶及其作用:

  ①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和寡糖。

  ②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脂肪酸和单酰甘油。

  ③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原在肠致活酶作用下转变为胰蛋白酶,形成后进一步激活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2014),使它们转化成为有活性的酶。在这两种酶共同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可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④肽酶 可将多肽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

  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 B12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有:

  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长 5-6m,黏膜形成皱褶、绒毛和微绒毛,使其表面积增加约 600 倍,达到 200m2 左右

  ②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3-8 个小时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重点及考点: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基础代谢率

  ☆体温的正常变动

  ☆主要散热部位及散热方式

  ☆体温调节中枢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环境温度等。(1)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耗氧量增加,与肌肉活动强度成正比;

  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

  (2) 精神活动:紧张状态-肌紧张增强-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

  (3)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蛋白质类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大,额外增加的热量只能用于维持体温;

  (4) 环境温度,在 20~30℃的环境温度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增加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基础代谢率比一般安静时低,但并非最低, 单位一般以kJ/(m2middot;h)来表示。

  实际测定结果表明,基础代谢率随性别、年龄等不同而有生理变化。

  基础代谢率=(实测值-正常平均值)X100%

  正常平均值

  八、肾的排泄重点及考点:

  ☆排泄的四条途径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有效滤过压及影响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重吸收、分泌功能和影响因素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

  ☆排尿反射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因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极低可忽略不计, 所以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有效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③肾小囊内压九、感觉器官重点及考点:

  ☆眼的折光功能

  ☆眼的折光异常及其矫正

  ☆眼的感光功能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视器又称眼,由眼球及眼副器两部分组成。

  一、眼球的组成

  眼球位于眶内,其后部有视神经与脑相连。眼球略呈球形,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眼球壁由三层膜构成。

  二、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由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组成。(一) 外膜或纤维膜

  外膜或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保护眼球内容物的作用,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

  1. 角膜占外膜前 1/6, 透明无血管,屈度较大,弹性好,内含丰富神经末梢,故感觉灵敏。

  2 巩腹占外腹后s6,不透明,乳白色。其与角腹交界处深部有环形小管称巩膜静厨实, 是房水回泊的通道。巩鹏的后极较♘,表面有许多小孔,通行血管、神经。

  (二) 中膜(血管膜)

  中膜又称血管膜,在外膜内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中膜又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

  1. 脉络膜为中膜后部,位于巩膜的内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具有营养眼球内组织和吸收眼内散射光线的功能。

  2. 睫状体位于虹膜和脉络膜之间,是中膜最♘的部分。其前部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称睫状突。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睫状肌。此肌收缩与舒张,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3.虹膜位于睫状体的前方。虹膜呈圆盘状,中央有- -圆孔;称瞳孔虹膜内含有两种排列方向不同的平滑肌: -种在瞳孔周围呈环行排列,称瞳孔括约肌,此肌收缩可缩小瞳孔: 另-种呈放射状排列,称瞳孔开大肌,此肌收缩可开大瞳孔。在强光下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可以减少进入眼球的光线;在弱光下或看远物时,瞳孔开大,从而增加进入眼球的光线。

  (三) 内膜或视网膜

  视网膜可分为两部分:贴在虹膜和睫状体内面的部分无感光作用,称视网膜盲部贴在脉络膜内面的部分有感光作用,称视网膜视部。在后部,相当于眼球后极偏鼻侧,可见一圆盘形隆起,称视神经盘:此处无感光作用,又称盲点。在盲点的颞侧约 4 毫米处有-黄色小区称黄斑,黄斑的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和辨色最敏锐的部位。

  视网膜视部主要由三种神经元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外界光线进入眼球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细胞接受光的刺激,把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双极细胞传到节细胞,再经视神经传人脑,产生视觉。

  三、眼球的折光装置

  眼球的折光装置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与角膜一样透明而无血管分布,具有折光作用,称为眼的折光装置。

  (一房水

  房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眼房中。(二晶状体

  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不含血管和神经,无色透明而有弹性。晶状体表面包有薄而透明的晶体囊,周缘借睫状小带连予睫状体。

  晶状体的曲度可随睫状肌的舒缩而改变。当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驰,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而变♘,折光能力增强:当看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被拉紧,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减弱,晶状体的上述调节可使所看物像恰好聚焦到视网膜上。老年人因晶状体弹性咸弱,看近物时模糊,看远物时较清晰,俗称“老花眼”。因代谢和外伤等原因,晶状体发生混浊而影响视力,称白内障。

  (三玻璃体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除具有屈光作用外,尚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变得浑浊,可影响视力。若支撑减弱,可导致视网膜剥离。

  四、房水循环

  房水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再注入眼静脉,循环更新。对角膜和晶状体有营养作用。另外,房水还有屈光、维持眼内压的作用。房水循环出现障碍,可引|起眼内压增高视力受损,临床称之为青光眼。

  五、眼外肌

  眼球外肌,共 7 条,除提上睑肌能提上脸外,还有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都是运动眼球的, 其作用为:内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侧,外直肌使眼球转向外侧,上直肌使眼球转向上内, 下直肌使眼球转向下内,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下斜肌使眼球转向上外。眼球的正常运动,是各肌协同作用的结果。

  十 、中枢神经系统重点及考点: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受体

  ☆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传递的特点

  ☆中枢抑制

  ☆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内脏痛与牵涉痛

  ☆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基底神经节、小脑、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功能特点

  ☆下丘脑的功能

  ☆正常脑电图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 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2. 绝缘性

  3. 双向传导

  4. 相对不疲劳性突触传递的特点

  (1) 单向传布:

  (2) 中枢延搁(突触延搁)

  (3) 总和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5) 后放(后发放、后放电)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十一 、内分泌

  重点及考点:

  ☆激素的作用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腺垂体;生长素;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

  ☆神经垂体和催产素

  ☆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分泌激素及分泌调节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分泌调节

  ☆甲状旁腺

  ☆睾丸的功能

  ☆卵巢的功能

  ☆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排卵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激素的作用 广泛,主要五方面

  ①通过调节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盐代谢,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②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调节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

  ③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活动,与学习、行为、记忆等相关。

  ④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调节生殖过程。

  ⑤与神经系统配合,使机体各部分活动协调一致,并适应环境的变化。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调节性多肽

  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④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

  ⑤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GHRIH)

  ⑥催乳素释放因子(PRF)

  ⑦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

  ⑧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

  ⑨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 腺垂体

  1. 腺垂体激素的种类

  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至少分泌 7 种激素生长素(GH)

  催乳素(PRL)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 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卵泡激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生长素(GH)

  促生长作用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神经垂体: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上方,左右各一。由皮质核髓质两部分组成,由于皮质和髓质分泌的激素种类不同。因此,从生理作用上来说,肾上腺皮质核髓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泌腺

  2.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 网状带--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内科学基础

  一、临床常见症状重点及考点:

  ☆发热

  ☆疼痛

  ☆水肿

  ☆咳嗽与咳痰

  ☆咯血

  ☆呼吸困难

  ☆恶心与呕吐

  ☆呕血与便血

  ☆黄疸

  ☆意识障碍

  一、临床常见症状

  (一)发热

  1、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有效调控下,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范围。

  2、发热原因:

  (1)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均可引起发热,称感染性发热。

  (2) 非感染性发热:指病原体以外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常见: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Ag-Ab 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等。

  3、常见热型和临床意义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 39~40℃,数日~数周,24h 波动不超过 1 ℃(大叶性肺炎、伤寒等高热持续期);

  弛张热:在 39 ℃以上,但 24h 体温差达 2 ℃以上,但都高于正常水平(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 1~数日,如此反复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达数度(疟疾、败血症、严重化脓性感染);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 39 ℃以上,数日后渐降至正常,反复多次(布什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 39 ℃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反复多次(回归热、霍奇金病);

  不规律热:无一般规律(结核病、风湿热)。

  (二)疼痛1、疼痛

  (1) 疼痛:各种损伤性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纤维

  脊髓

  脊髓丘脑束

  丘脑及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痛苦感觉

  (2) 疼痛的类型

  1) 皮肤痛:疼痛来自体表,表现为刺痛或烧灼样痛。

  2) 内脏痛:疼痛位于身体深部,痛觉产生慢而持久,定位不明,不同脏器对损伤敏感性不同。

  3) 牵涉痛: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身体某一体表部位疼痛或疼觉过敏。

  2、胸痛

  (1) 胸痛的病因:

  胸壁疾病:如带状疱疹、肋骨骨折等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胸膜肿瘤、肺癌等纵膈疾病:纵膈脓肿、纵膈肿瘤等

  (2) 胸痛的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心绞痛、心肌梗死?白血病?

  2) 胸痛部位:有无发射性等;

  3) 胸痛性质:

  4) 胸痛持续时间:阵法、持续性

  5) 影响因素:发生的诱因或缓解的因素

  (3) 伴随症状: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3、腹痛

  (1) 病因:病因复杂1)急性腹痛:急腹症

  急性腹膜炎、腹腔脏器急性炎症、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腹腔空腔脏器扭转或破裂

  等

  2)慢性腹痛

  腹腔脏器慢性炎症、肿瘤、寄生虫病、腹腔内脏包膜张力增加等

  (2) 临床表现

  1)急性腹痛: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主要特点。

  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弥漫性或部位不定,多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机械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

  腹痛性质:突然发生的中上部剧烈刀割样痛、烧灼痛,多为胃、十二指肠穿孔;持续中上腹部剧烈痛伴阵发性加剧,应考虑急性胰腺炎;阵发性绞痛常见于胆石症或泌尿系统结石;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是胆道蛔虫症;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壁肌紧张,提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诱发因素:

  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食油腻食物;部分机械性肠梗阻与腹部手术有关;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常有酗酒或暴饮暴食史;腹部外伤或活动时用力过猛可致肝、脾破裂, 引起腹痛休克。

  (3) 疼痛的伴随症状

  1) 腹痛伴发烧、寒战:提示有炎症存在;

  2) 腹痛伴黄疸:提示肝、胆、胰疾病;

  3) 急性腹痛伴休克: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如同时伴贫血,提示腹腔脏器破裂;

  4) 腹痛伴腹泻:肠道疾病或慢性胰腺疾病;

  5) 腹痛伴呕吐:食管、胃或胆道疾病,伴反酸,可能是胃炎或消化道溃疡;

  6) 腹痛伴血尿:提示泌尿道系统疾病。

  (三)水肿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 考试提醒
    • 成考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领取考试复习资料,历年真题等资源

    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报名层次:
    所报专业:
    姓       名:
    电       话: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复“免费资料”即可获取!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APP
    下载

    联系
    电话
    扫描
    二维码
    反馈
    建议
    回到
    顶部

    15755063059